网络编程
位置:首页>> 网络编程>> 网页设计>> Tag与Tagging(4)

Tag与Tagging(4)

作者:晓荷 来源:taobaoUED 发布时间:2009-10-15 12:59:00 

标签:研究,tag,tagcloud,标签,信息架构

2.Tagging系统,及其UI交互设计

2-1. Tagging系统

网站在添加Tagging功能前,需要考虑若干维度,才能让Tag对网站的信息管理、检索发挥真正的作用,否则只是潮而不实的装饰。

Marlow et al (2006)提出一个Tagging系统模型,包括资源、Tag、用户三部分,它们的关系如图3。

图3:Tagging系统包括资源(信息)、Tag、用户三部分

笔者认为该系统忽略了另一部分:传统的系统分类。并不应该丢弃或将专家的智慧斥之于外,就如亚马逊既有商品的树状分类,以有用户提供的Tag。

与模型一并提出的是该系统应考虑的7个维度(表3)。

维度

种类

对设计的启示

Tagging权限• 只能自Tag(Technorati)


• 权限性Tag(Flikr)

• 随意Tag(豆瓣)

决定了资源被描述的丰富度、准确度;


影响用户个人管理Tag的复杂程度

Tagging支持• 半盲Tag,输入后给与提示(Flikr);


• 输入前展示自己、他人常用Tag(豆瓣)

影响Tag的质量;


用户Tagging时的思维负担

聚合方式•  囊括式:同一资源可被赋予任何Tag,
并计算重复频率(豆瓣)


•  组式:同一资源不重复Tag,无累计(Flikr)

囊括式反映大众意见;
组式反映平均
资源类型网页、图片、视频、音乐等标示资源的难易程度会影响用户所需的Tagging支持
资源来源• 用户贡献(Flikr);


• 系统提供(Amazon);

• 抓取(豆瓣)

Tagging权限的设置
联通性•  通过链接;


•  通过群组;

决定用户间的互动程度、资源的可发现性
表3:Tagging系统的维度及设计启示

笔者以为,还需补充的一个维度是,Tagging清理。 对于系统而言,是任由Tag无限泛滥不做任何事情?还是结合传统的机器索引、专家人工干预,适当过滤、聚合,以实现收敛?Gruber (2006)提出通过Tag内在的规范名(Canonical Name)对字面各异、实质相同的Tag进行清理。如通过算法将User Experience, UX, user_experience在系统内部统一为规范名User Experience。无论用户输入的是哪个形式的Tag,系统都将返回所有的结果。

Tagging支持维度还需要虑的一个问题是:系统是否该教育、引导用户打某些维度的Tag?上文提及,当Tag与系统固有分类维度重合的时候,就会失去价值、没有发挥其作用。

不考虑这两点的话,随着Tag几何级数增长时,噪音也会越来越多。对于系统、对于面对这么多“原始”Tag的用户,都很糟糕。

0
投稿

猜你喜欢

手机版 网络编程 asp之家 www.aspxho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