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数据结构排序算法之树形选择排序详解
作者:android小猪 发布时间:2022-07-22 23:43:17
本文实例讲述了java数据结构排序算法之树形选择排序。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
这里我们就来说说选择类排序之一的排序:树形选择排序
在简单选择排序中,每次的比较都没有用到上次比较的结果,所以比较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O(N^2),想要降低比较的次数,则需要把比较过程中的大小关系保存下来。树形选择排序是对简单选择排序的改进。
树形选择排序:又称锦标赛排序(Tournament Sort),是一种按照锦标赛的思想进行选择排序的方法。首先对n个记录的关键字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在n/2个较小者之间再进行两两比较,如此重复,直至选出最小的记录为止。
算法实现代码如下:
package exp_sort;
public class TreeSelectSort {
public static int[] TreeSelectionSort(int[] mData) {
int TreeLong = mData.length * 4;
int MinValue = -10000;
int[] tree = new int[TreeLong]; // 树的大小
int baseSize;
int i;
int n = mData.length;
int max;
int maxIndex;
int treeSize;
baseSize = 1;
while (baseSize < n) {
baseSize *= 2;
}
treeSize = baseSize * 2 - 1;
for (i = 0; i < n; i++) {
tree[treeSize - i] = mData[i];
}
for (; i < baseSize; i++) {
tree[treeSize - i] = MinValue;
}
// 构造一棵树
for (i = treeSize; i > 1; i -= 2) {
tree[i / 2] = (tree[i] > tree[i - 1] ? tree[i] : tree[i - 1]);
}
n -= 1;
while (n != -1) {
max = tree[1];
mData[n--] = max;
maxIndex = treeSize;
while (tree[maxIndex] != max) {
maxIndex--;
}
tree[maxIndex] = MinValue;
while (maxIndex > 1) {
if (maxIndex % 2 == 0) {
tree[maxIndex / 2] = (tree[maxIndex] > tree[maxIndex + 1] ? tree[maxIndex]
: tree[maxIndex + 1]);
} else {
tree[maxIndex / 2] = (tree[maxIndex] > tree[maxIndex - 1] ? tree[maxIndex]
: tree[maxIndex - 1]);
}
maxIndex /= 2;
}
}
return mData;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int array[] = { 38, 62, 35, 77, 55, 14, 35, 98 };
TreeSelectionSort(array);
for (int i = 0; i < array.length; i++) {
System.out.print(array[i] + " ");
}
System.out.println("\n");
}
}
算法分析:
在树形选择排序中,除了最小的关键字,被选出的最小关键字都是走了一条由叶子结点到跟节点的比较过程,由于含有n个叶子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深度log2n+1,因此在树形选择排序中,每选出一个较小关键字需要进行log2n次比较,所以其时间复杂度是O(nlog2n),移动记录次数不超过比较次数,故总的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log2n),与简单选择排序算法相比,降低了比较次数的数量级,增加了n-1个额外的存储空间存放中间比较结果。
补充:
这里再来介绍对树形选择排序的改进算法,即堆排序算法。
堆排序弥补了树形选择排序算法占用空间多的缺憾。采用堆排序时,只需要一个记录大小的辅助空间。
算法思想是:
把待排序记录的关键字存放在数组r[1...n]中,将r看成是一棵完全二叉树的顺序表示,每个结点表示一个记录,第一个记录r[1]作为二叉树的根,以下每个记录r[2...n]依次逐层从左到右顺序排列,任意结点r[i]的左孩子是r[2*i],右孩子是r[2*i+1];双亲是r[[i/2]]。
堆定义:各结点的关键字值满足下列条件:
r[i].key >= r[2i].key 且 r[i].key >= r[2i+1].key (i=1,2,……[i/2])
满足上面条件的完全二叉树称为大根堆;相反,如果这颗完全二叉树中任意结点的关键字小于或者等于其左孩子和右孩子的关键字,对应的堆叫做小根堆。
堆排序的过程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按照堆定义建初堆;第二个是,去掉最大元后重建堆,得到次大元。
堆排序即是利用堆的特性对记录序列进行排序,过程如下:
1、对给定序列建堆;
2、输出堆顶;(首元素与尾元素交换)
3、对剩余元素重建堆;(筛选首元素)
4、重复2,3,直至所有元素输出。
注意:“筛选”须从第[n/2]个结点开始,逐层向上倒退,直到根结点。
算法分析:
1. 对深度为 k 的堆,“筛选”所需进行的关键字比较的次数至多为2(k-1);
2. n 个关键字的堆深度为 [log2n]+1, 初建堆所需进行的关键字比较的次数至多为:n* [log2n];
3. 重建堆 n-1 次,所需进行的关键字比较的次数不超过:(n-1)*2 [log2n ];
因此,堆排序在最坏情况下,其时间复杂度为O(nlog2n),这是堆排序的最大优点。
希望本文所述对大家java程序设计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 springboot项目还是ssm等java常用框架都会有这样的问题,解决办法通用问题场景前端发送Post请求,前端返回400 Bad Re
- 本文简单分析了C/C++中常用函数的易错点,包括memset、sizeof、getchar等函数。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之用。具体分析如下:1
- 一、获取当前时间, 格式为: yyyy-mm-dd hh-mm-ss
- java执行xshell命令实例import java.io.BufferedReader;import java.io.IOExcepti
- 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下mybatisMyBatis是一个支持普通SQL查询,存储过程和高级映射的优秀持久层框架。MyBatis消除了几乎所有的J
- 一、前端搭建1、前端用到js:uploadify(下载地址:http://www.uploadify.com/download/)、laye
- 以前传统的比较方式是遍历图片中的每一个像素,然后进行比对。这样的比对在少量图片的比对上虽然效率低一点,但是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在大量图片比对
- 前言在某些使用了readonly关键字的情况下,C#编译器会创建出结构体的防御副本。虽然这个问题已经众所周知并被记录下来了,但仍然值得重新审
- LongAdder实现原理图高并发下N多线程同时去操作一个变量会造成大量线程CAS失败,然后处于自旋状态,导致严重浪费CPU资源,降低了并发
- 一、项目简述本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有:社区疫情流动人员管理系统,住户管理,出入管理,访客管理,体温录入,高风险警示等等。二、项目运行环境配置:
- 今天碰到了在XML中应用以内部类形式定义的自定义view,结果遇到了一些坑。虽然通过看了一些前辈写的文章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看到的几篇都没
- 现实开发中,我们难免遇到跨域问题,以前笔者只知道jsonp这种解决方式,后面听说spring只要加入@CrossOrigin即可解决跨域问题
- 打个比方:一个object就像一个大房子,大门永远打开。房子里有很多房间(也就是方法)。这些房间有上锁的(synchronized方法),
- Android 应用冷启动时,需要从Application开始启动,加载时间就会比较长,这段时间里,用户所能看到的就是”白屏“(这是因为默认
- @RequestBody与post请求的关系@RequestBody主要用来接收前端传递给后端的json字符串中的数据的(请求体中的数据的)
- 以下是测试代码:新建一个classlibrary,包含两个类class1和class2,这两个类中分别有一个方法,都是返回一个字符串,代码如
- 上一篇说到Springboot整合Netty,自定义协议实现,本文聊一些拆包/沾包问题。拆包/沾包问题TCP是面向字节流的协议,在发送方发送
- 全局变量顾名思义就是在整个的类中或者可在多个函数中调用的变量。也称为外部变量。局部变量则是特定过程或函数中可以访问的变量。声明一个变量是很
- Date类概述java.util.Date类 表示特定的瞬间,精确到毫秒。 继续查阅Date类的描述,发现Date拥有多个构造函数,只是部分
- 前言日常开发中,缓存是解决数据库压力的一种方案,通常用于频繁查询的数据,例如新闻中的热点新闻,本文记录springboot中使用cache缓